你好,欢迎光临亚欧能源网 用户名: 密码: 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添加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频道 > 国内资讯 >

勇闯勘探“禁区” 绽放精彩人生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综合    发布时间:2014-03-10 11:13:22 

——记国家“万人计划”首批杰出人才、中国工程院
院士、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总地质师马永生博士


  面对科学上的难题,他选择勇敢探索、大胆创新:“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科学探索没有句号,需要一砖一瓦的积累,需要一往无前的执着!”

 

资料图片:马永生(右二)在南页1井仔细查看岩屑。沈志军 摄

 

  在中国海相找到大油气田,一直令几代中国地质学家和石油人魂牵梦萦。

  1998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实施重组,上游业务亦成为中国石化的主营业务。面对原油自给能力低、老区稳产难度大、新区方向不明确、资源接替矛盾越来越突出等窘境,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敏锐觉察到,作为国有特大型能源企业,无论从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都必须尽快在油气资源方面获得突破。于是,中国石化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南方海相。

  这一年,马永生被调到中国石化油田勘探开发管理部工作。崭新的团队,巨大的需求,让年富力强的马永生迸发出巨大的创新激情。

  1999年5月,马永生被任命为南方海相油气勘探项目经理部负责人,公司领导授权他从相关油田选调20多名科技骨干组成经理部,全面负责中国石化南方探区10余个省份海相油气地质研究与勘探工作。为了贴近现场,受过3年多塔里木盆地勘探历练的马永生又一次离开妻女,带领新组建的勘探团队远赴大西南,开始了长达9年的南方油气勘探征程。

  当中国石化勘探者把目光投向南方大山深处的时候,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块“啃剩下的骨头”:前人已经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和勘探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认识和研究成果,但在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一直没有发现大型或特大型油气田。国外一些石油公司进行过系统的油气评价后,也认为中国南方没有形成规模性油气的可能,因此放弃了在南方投资的意愿。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这是马永生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怀揣梦想和强烈事业心来到南方的马永生,没有盲目接受前人的论断,而是带领他的海相勘探团队,开始了南方海相探区新一轮勘探攻坚。在反思前人的勘探实践后,马永生深切感到,要想在“禁区”取得突破,必须敢于从以往的认识中走出来,勇于突破已有的定论,必须从勘探理论和地质认识上进行创新。

  为此,他们组织10多个学科500余名科技人员,开展联合攻关。通过大量的实地踏勘查证,收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对这一地区的层序地层学和沉积体系的分析研究,南方勘探公司获得了具有突破性意义的重要认识:宣汉—达县地区不但不是勘探的“禁区”,反而是形成大型气田的有利地区。他们经过多次激烈的争论和研讨达成共识,并选择以寻找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中优质储层为主要勘探对象的全新勘探思路。

  关于南方海相勘探的前景,悲观和质疑的声音从未间断。有位曾参与川东北勘探的老专家看过他们的材料后,私下里劝马永生:“你们的工作做得很细,也有很多新认识,但前人在这地方已经打过20多口空井了,这地方不应该有什么来头了,我劝你们放弃吧,一口井几千万元,这钱还不如给大家发奖金。”

  冷水不止一次地泼来,但浇不灭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实现油气大发展的信心,也浇不灭马永生的“海相”突破梦。

  2001年8月,马永生提出了普光气田的发现井——普光1井部署方案,但该井在论证过程中遇到各种质疑和阻力。他连续3次向专家组作汇报,最终得到专家和中国石化总部领导的认同。当年11月,普光1井开钻,随着钻头钻入地层越来越深,马永生和他的团队开始惴惴不安:目的层中究竟有没有气、有多少气,他们的预测正确吗?如果预测失败,那将意味着他们又必须从头开始研究,同时也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

  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一有新情况,马永生就组织大家不断地翻阅资料、共同商讨,一次又一次地驱车前往大山深处的井场,不知度过了多少个在颠簸的车中和衣小睡的日子。经过精心组织和管理,钻头终于在2003年5月到达5700米的设计目的层,发现了他们期盼已久的巨厚的天然气层。

  当测试点火成功的那一刻,马永生和同事抱头痛哭,多年的心血和努力终于换来了勘探的成功。守在现场的马永生喜极而泣:“这可是被‘冷水’浇出来的‘金娃娃’啊!”

  普光1井在海相礁滩储层喜获稳定日产42万立方米工业气流,拉开了普光气田勘探开发的大幕。随后,马永生提出了普光气田整体部署方案,共部署并组织实施探井29口,勘探成功率高达93%,引起国内外震动。

  “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科学探索没有句号,需要一砖一瓦的积累,需要一往无前的执着!”马永生感慨道。

  2004年,中国石化南方勘探分公司向国家储委上交探明天然气储量1144亿立方米,普光气田成为四川盆地第一个千亿立方米级大气田。2008年底,普光气田探明储量增加到4122亿立方米(约相当于4亿吨石油),成为国内最大的整装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储量丰度居全国同类气田之首,其储量价值达1929.83亿元(据2007年国家储量公报)。

  “在海相碳酸盐岩超深层油气勘探理论和实践领域,你们已经引领了世界。”世界著名地质学家金斯伯格这样评价普光气田的发现过程及其形成的创新性理论成果。

  发现普光气田之后的几年中,马永生不断完善已有的理论和技术,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他和他的团队又相继取得通南巴、元坝等大型气田一系列重大突破,这些勘探成果带动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发展,对国内外其他相关领域油气勘探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间,马永生又担任“川气东送”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为这条横贯中国东西的绿色能源管道大动脉寻找更多的天然气资源奔波忙碌着。

 

  面对人生中的诱惑和艰难,他处之泰然、心怀感激:“我从小家庭困难,靠的是国家给我的特殊困难补助完成的学业,如果没有国家和组织上的培养照顾,我就不可能走到现在。”

  在周围的人看来,马永生有着令人羡慕的读书和工作经历:1980年至1990年,他一口气完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成为那个年代国内培养的为数不多的博士,团队成员到现在仍然直呼他“马博士”;工作之后,马永生赶上了国家大力发展油气的好时代,在国家油气勘探这个大家庭中,主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研究并组织实践工作,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2009年顺利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马永生看来,他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太多的温暖,这其中,既有党和国家的关怀、乡亲的帮助,也有前辈的鼓励、同事的支持。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980年,马永生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武汉地质学院。他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在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的支撑下,系统地进行地质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完成本科和硕士的学业。

  1987年,马永生硕士毕业,一方面想参加工作,改善弟弟妹妹的生活条件,一方面又想继续深造读博士。在这个关键时刻,岳父支持马永生读博士:“在人的一生中,许多困难都是暂时的,读书的机会转瞬即逝,你家里的情况我也清楚,我们一起帮助你们渡过难关。”

  1990年夏天,怀揣着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博士毕业的马永生放弃了在高校教书和去外企的机会,走进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的大门。在这里,他不但完成了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学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为当时新发现的靖边气田的规模预测提供了基础依据,而且更重要的是得到石油勘探界前辈的直接指导。

  后来,以戴金星院士为代表的一批老专家建议他:“作为目前国内石油界少有的几个博士之一,你的理论知识非常扎实,但要想有所建树,必须到一线去实践,这对你的成长以及我们的事业都有益处。”

  马永生遵从了前辈的教诲,并取得妻子的理解,于1992年5月毅然远赴新疆库尔勒,参加塔里木石油会战。

  新疆3年多的艰苦锻炼,使马永生逐步成长成熟,他虚心向一线的技术人员学习,弥补自己实践经验的不足。他工作出色,很快就担任了塔里木石油会战指挥部地质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室主任。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塔里木石油会战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而马永生的拼劲也受到了大家的认可。据他当年的伙伴介绍,年轻的马永生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中也包括和总地质师打赌请客的故事。

  1992年8月,参加会战不久的马永生仔细观察了8口井的岩芯,对当时主要勘探目的层系的沉积环境产生了不同于前人的认识,认为沉积环境严格受大地构造、古地理背景控制。回到办公室,他将其与英国北海现在的沉积环境资料做了比较,提出了旋转潮模式。塔里木石油会战指挥部总地质师认为正在钻进的满参1井必然能找到生油层,而马永生通过他的旋转潮模式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不是生油层。不久的钻探结果证实马永生的预测是正确的。

  马永生感慨,在新疆工作的几年,获益匪浅,这段经历,使自己从一个单纯的沉积学家逐渐成长为一个勘探家。

  在看似一帆风顺的背后,马永生还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艰难成长经历。

  1961年,马永生出生在内蒙古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3岁时母亲因为一起重大医疗事故不幸去世,15岁时父亲又因病离开了他们。虽为少年,身为长兄的马永生要承担起照顾3个弟弟妹妹的责任,为此,他选择了退学,希望用并不宽阔的肩膀支撑起家庭的重担。半年后,在当地政府和乡亲的关心支持下,马永生又重拾课本,继续学业。

  这种苦难的少年经历,磨炼了马永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他在逆境中坚守信念和追求,从小就养成了不向命运低头、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性格。“后来不论是求学还是工作,都从少年时代的这一段痛苦经历中受益,那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人生感悟!”马永生回忆说。

  伴随着事业的成功,一系列的诱惑也随之而来,但他常怀感恩之心,并没有为丰厚的待遇和职位而心动,始终坚守在中国石化油气勘探的岗位上。

  早在1998年,中国石化在推进南方海相勘探之初,计划就其中一些项目同国际公司进行合作。马永生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吸引了某国际知名公司猎头经理的目光。“马博士,我们注意你很长时间了,目前即便在世界上,像你这种专业科班出身、理论知识深厚、专业技术扎实同时还有过勘探一线历练的人才非常少,我们公司也有开发海相碳酸盐岩的打算,希望你能够加入我们的团队。”随后,对方以60万元人民币年薪邀请他,这在当时可是一个诱人的数目。

  马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目前中国石化已经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能够从事我所钟爱的油气勘探事业,我愿意为实现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大突破这一几代人的梦想不懈努力。”“我从小家庭困难,靠的是国家给我的特殊困难补助完成了学业,如果没有国家和组织上的培养照顾,我就不可能走到现在,谢谢您的好意。”

  对妻子和女儿,马永生却充满了愧疚。

  1992年5月,马永生前往新疆参加塔里木石油会战,女儿只有3岁。当1995年底组织上安排他回京后,他仍然是整日泡在研究所里,陪妻子女儿的时间少之又少。“孩子上学期间,一次家长会我都没参加过,现在虽然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但一想起这些,仍然觉着愧对她。”马永生说。

  1999年5月,组织上决定让马永生全面负责中国石化南方探区10余个省份海相油气地质研究与勘探工作。得知这一情况,妻子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几代人搞了四五十年也没搞出个名堂,你就那么自信能超越前人?现在市场经济,你还负责招投标工作,我担心你或你的部下犯错误。这些风险你都想到了吗?”

  深知妻子的出发点是为他好,马永生耐心地解释说:“前人没有实现的梦想,是过去的科技水平所限,也可能有认识不到位的地方。对于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我个人非常喜欢,组织上也很信任我,希望你支持我放手一搏。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大胆探索,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成果。”

  就这样,马永生离开了熟悉的北京,离开了未曾好好陪伴的妻女,开始了长达9个年头的南方油气勘探生涯。



  面对能源的未来,他选择积极探索、永不止步:“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深厚的资源基础,更有赖于强大的能源支撑。”

  一系列成绩和荣誉的获得,并没有让他停下探索的脚步。马永生带领他的团队,继续在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勘探之路上阔步前进。

我国海相沉积分布总面积大于455万平方公里,其中陆上28个盆地,面积330万平方公里。海相古生界资源量385亿吨,油气资源相当丰富,当前我国海相领域油气资源探明率依然很低(约10%左右),取得新发现和储量增长的空间巨大。为



分享到:

亚欧能源网  广告热线:010-61224401  传真 010- 61224401  客服QQ:924467170  Email: mxzh2008@163.com    Copyright 2005-2011 aeene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欧能源网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 京ICP备12037512

本站网络实名:亚欧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