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油报 发布时间:2014-08-06 09:57:23
截至7月31日,通过规模推广油层保护技术,大港油田采油三厂作业井产量恢复期由2010年的5.02天缩短到目前的3.3天,恢复率由91.37%上升到95.6%。这些数字意味着,大港采油三厂每年可从修井作业中“抢救”出1万多吨原油。 大港采油三厂修井管理中心副主任尹瑞新介绍,过去,采油三厂每年修井作业量约1000井次,其中产量恢复期在5天以上的作业井占41.7%,未恢复井占12.8%,年减少油气产量3万吨以上。近年来,通过开展油层保护,有效减少油层污染,提高了修井效率和质量,延长了油井开发寿命。这无异于给老油田施了“驻颜术”。 衰老加速,油层亟待保护 大港采油三厂,俗称大港南部油田,目前拥有年135万吨的原油生产规模。从1971年官1井出油至今,历经40余年开发,老区综合含水率达88.3%,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稳产难度很大。 由于地质情况复杂,油藏类型多、断块多、非均质性强、储层渗透率变化大,修井作业过程中油层容易受污染,导致渗透率下降。作业油井产量恢复效果差、周期长,是油层污染的“重灾区”。据统计,2009年,大港采油三厂油井维护作业853井次。其中,产量恢复井744口,占87.2%,平均产量恢复期5.22天,年影响产量约7200吨;产量未恢复井109口,占12.8%,平均单井产量由6.06吨降至3.75吨,恢复率仅为61.9%,年影响产量2.5万吨。 大港油田石油工程院油层保护中心主任樊松林表示,油层保护是提高勘探准确率和开发效率、降低作业成本的系统工程。目前,钻完井过程中油层保护技术发展较快,钻完井方式、钻完井液体系种类比较齐全。然而,受地质、井筒条件和成本等因素制约,我国油田开发作业中的油层保护研究与规模应用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油层污染问题很长时间未得到有效解决。 2010年,大港油田针对生产作业过程油气层保护技术难题进行立项攻关。经过几年研究,研制出高凝低渗油层保护液、可降解堵漏液、低成本高密度压井液等10余项油层保护技术系列;配套建设4座油层保护配液站,制定企业标准7个,解决了长期困扰油田生产过程的油层污染难题。 攻关加速,留住油井青春 作业过程中油层受到污染,将严重影响油气产量,并且使作业、措施大打折扣,甚至打水漂儿。 近年来,大港油田结合生产实际,加大修井作业过程中的油层保护工作力度,广泛应用“油膜”广谱暂堵、钻井液滤饼处理、系列油层保护液、复合凝胶自降解暂堵、油水井伤害诊断等新技术,对保护和解放油气层效果显著。 现场应用中,由于不同区块作业过程中油层污染原因不尽相同,对油气层保护技术应用针对性的要求也很高。 大港采油三厂在段六拨、小集、枣园、王官屯、乌马营等区块修井作业过程中,根据各自油层污染及油井产能恢复情况,在工艺优化、降低成本等方面下功夫,相继攻克了从低压到高压、从低渗到高渗等各种区块的油层保护难题。其中,油层无固相盐水体系和低滤失聚合物体系保护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对治理油层水敏、水锁损害效果显著。 应用油层保护技术后,投入、产出比超过1比3.17。大港油田积极制定并实施油层保护产业化发展模式,建立了从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到后期跟踪的全流程管理,年应用超过1000井次,实现了在大港油田油气生产单位全覆盖。 建制加速,科学系统管理 油层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具备硬件条件和技术能力外,还需要科学的管理才能奏效。为此,大港油田摸索建立了一整套油层保护实施方案,从制度和考核等方面保证了技术的实施、跟踪,做到流程化、规范化、精细化。 操作有章可循。大港采油三厂制定了《油层保护过程管理规范》和《配液站运行管理办法》,优化配液站服务流程,不断规范油层保护液作业流程,保证各环节运行顺畅,进一步提高了技术的针对性和现场指导作用。 注重精细实施。技术人员根据油井作业后原油产量恢复情况,对恢复期小于4天与大于等于4天的井分类统计,对未恢复井详细分析原因。对地层污染风险井进行油层保护预设计,形成油层保护体系工艺设计模板,并根据地质参数情况,按照“一井一策”原则,进行单井油层保护设计。 强化过程监控。施工过程中,采油厂做好施工工序衔接及现场问题协调,缩短作业时间,减少修井液对地层的浸泡时间。对压力、排量、温度、漏失情况等参数全程记录,并填写“油井油层保护液洗压井监督表”。同时,为保证配液质量和进度,配备可视化监控设备,实现远程监控,规范配液操作,提高配制效率。 目前,大港油田的油层保护技术除在内部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外,还先后在华北油田、江苏油田、大张坨储气库等区块开发中广泛应用,平均油层保护有效率为95.3%,平均缩短油井恢复期3天。 相关阅读:什么是油层污染 油层污染是专业术语,与通常所说的环境污染中的污染并不相同,而是石油开发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油层受到污染后直接导致油层有效渗透率降低。引起油层有效渗透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固体微粒运移造成堵塞、化学反应生成沉淀,以及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结垢或沉淀等。 因此,任何改变地层原始状态的条件都可以导致油层污染。从钻开油层到采油过程,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地层污染,导致生产井的产量、产能和采收率下降。另外,由于井下作业过程中的各道工序,都与油流通道相接触,必然会不同程度地破坏油气层原有的物理化学平衡状态。 一般来说,修复污染油层,施工复杂、费用高昂,而且很难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 油层保护的理念和技术,相当于防止和减少油层污染的“预防针”。修井作业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技术,主要以使用保护油层的钻井液、完井液为手段,通过先期保护,降低采油过程中对油层破坏和伤害的程度,从而提升油田开发的整体效率和采收率,使油井更为高效、长效。 专家连线 油气层保护是增储上产重要措施 本期嘉宾:胡成亮 油气层伤害与保护这对矛盾,贯穿于从钻井到生产井报废的全过程。油气层伤害一旦发生不易消除,这就有可能使应该发现的油气层未能被及时发现,或是已发现的油气层因受到伤害而导致产能降低,造成油气层不具备工业开采价值,或是使计算出的油气储量低于实际储量,给油气田开发的正确决策带来挑战。 油气层保护关系着油田的开发水平和最终的经济效益。如何有效解决这对矛盾,对于充分利用有限的油气资源至关重要。 油气层保护工作在国外起步较早。上世纪30年代,油气层受损的问题就引起一些国际石油公司的关注。 我国的油气层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真正有意识地将油气层保护提到工作日程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油气层保护工作发展很快,基础研究逐步深化,配套技术更加完善,缩短了与国际之间的差距。 油气层保护是一项“少投入、多产出”的有效工程,也是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做好油气层保护不仅仅可以稳定并提高单井产能,更重要的是保护了油气资源。 实践经验表明,要做好油气层保护工作,科学研究是前提,优化方案是基础,标准制度是保障,有效监督是关键。从目前情况来看,制约油层保护技术应用和发展仍存在“四大瓶颈”:一是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忙于产量,忽视或简化油层保护措施;二是推广应用力度不够大,导致一些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较慢;三是资金投入不足,无专项资金支持,影响规模实施;四是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和简便、费用低的现场效果评价方法,油气层保护技术的规范实施和保护的直接效果测试受限。 油气层保护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也需要参与油气勘探开发作业的各部门密切合作,才能保证油气层保护落到实处,收到预期效果。(连线嘉宾系大港油田公司油气层保护首席专家 连线主持:记者李建) |
亚欧能源网 广告热线:010-61224401 传真 010- 61224401
客服QQ:924467170 Email: mxzh2008@163.com Copyright
2005-2011 aeene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欧能源网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 京ICP备12037512
本站网络实名:亚欧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