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油报 发布时间:2014-07-30 09:02:26
截至7月23日,青海油田采油一厂原油年产量连续23年稳产百万吨,累计生产原油超3500万吨,平均单井日产量为3.7吨,自然递减率、综合递减率和含水上升率得到有效控制,注采比达1.23。 “采油一厂之所以连续稳产23年,得益于油田紧跟变化,及时转变观念,不断突破认识‘禁区’、走出思想‘误区’、破解开发‘盲区’,高科技集成控‘三率’。”采油一厂厂长张小军如是说。 地质研究:突破挖潜认识“禁区” “柴达木盆地地质结构复杂,储油层凌乱、分散。而采油一厂负责的尕斯库勒油田、油砂山油田、砂西油田及跃进二号油田都是这些‘碎片’中的小片。因此,精细地层认识是老油田稳产的关键。”青海油田采油一厂总地质师李吉军形象地说。 1991年,青海油田采油一厂原油年产量突破100万吨。经过10多年稳产后,产量开始下滑,尤其从2000年以来,采油一厂资源量更是一路回落,综合含水率一度达到75%以上。对于采出率达86.69%的老油田来说,稳产难度日益增大,挖掘潜力、找出接替资源量迫在眉睫。 面对原油产量“跌跌不休”的情况,采油一厂发出“在老油田增储上做文章,在二次开发上做文章,在难采储量上做文章,再造一个全新的采油一厂”的号召。 开发部门打破以往老油田调整挖潜仅仅是以原井网和原方式为依托进行综合治理和老区局部调整的思维禁锢,不断强化地质和剩余油分布研究。通过开展精细地层对比和储层再认识,对油田的剩余油分布、小层沉积微相、砂体注采对应关系、挖潜方向等都做到了然于胸。 思想的转变,带来地质认识的变化。通过精细刻画层内、层间非均质特征,精确剩余油分布状态,老油田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老井日产量一直稳定在2600吨以上,探明储量转化率突破70%。 精细注水:走出重油轻水“误区” 对于老油田来说,注水不仅是保证地层能量、降低自然递减速度的有效举措,而且是提高采收率、实现稳产增产的制胜法宝。 “老油田稳产不能只盯着油井做文章,2008年以来,青海油田连续开展注水专项治理,走出了‘重油轻水’的误区,树立了‘先水后油,油水并重、注水先行’的新理念。采油一厂原油产量止跌回升,开发指标持续向好。”谈及注水带来的效果,青海油田开发处副处长陈永海告诉记者。 向今天的水要明天的油。采油一厂开发部门在注水管理考核上转变方式,不再单以当年原油产量论英雄,更加注重油田开发指标的考核,引导各采油作业区“注够水、注好水、有效注水”。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人员精细油藏描述,形成“一井一法、一层一策”的精细注水管理制度;建立起监测油田注入水水质长效机制,全力开展不同油藏的水处理工艺研究,提高注入水与储层的配伍性,水质达标率达85.3%,让不同油藏喝上“对胃口”的放心水。 功夫用在水上,效果出在油上。6年来,采油一厂共完成水井增注措施271井次,酸化有效率93%,累计增注75万立方米,平均有效期90天,125井次恢复正常注水,自然递减率从2008年的21.4%降至目前的12.5%,综合递减率从14.1%降至6.9%,累计增油26.29万吨。 技术集成:破解储量接替“盲区” “在油田储量接替日益紧张、含水不断增加、稳产难度不断增大的背景下,我们仍能完成百万吨稳产目标,靠的就是科技创新和集成。”李吉军说。 技术创新不能单打独斗,要向技术集成要油。采油一厂深化油田地质认识,精细刻画砂体、沉积相研究,在老区内找新区,在旧层中找新层,突破了以往油藏储量的“盲区和盲点”;加强钻井技术研究,精选区块和层位,开发配套系列技术,依靠技术集成形成完善的水平井、直井开发技术体系。如今,采油一厂可针对不同类型储层,选用水平井设计、钻完井及措施改造等多项工艺,形成各具特色的长井段多油层水平井优化及选井选层技术方案,同时形成了防砂堵水、压裂防砂复合工艺、基岩压裂改造、分段酸化等多项储层改造技术。 技术集成“组合拳”打出了名堂。2013年,采油一厂在扩边增储建产工作中,完钻投产(注)井84口,完成产能13.2万吨,产能到位率86.4%,新井年产量6.5万吨,产能贡献率达52%,实现了次非主力油藏产量有效接替。在措施改造增油中,仅2013年就完成压裂、堵水补孔、大修、防砂等油井措施172井次,措施有效率达80.8%,增油5.7万吨。 专家连线 创新:老油田持续开发的关键 连线主持:记者顾虹 嘉宾:吴行才(连线嘉宾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油工程研究所博士后) 当前,我国陆上大部分油田已进入开发中后期,呈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特征。从我国原油产量构成看,这些老油田仍然是主要贡献者。以含水超过80%的老油田为例,其剩余可采储量占全国总量的40%左右,产量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老油田能否“老而弥坚”、持续稳产,对我国石油稳定供应意义重大。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老油田,面临不同的开发难题,但“延年益寿”仍有规律可循。首先,要持续不断地加强地质研究,摸清楚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和数量,理清开发矛盾的主次和因果关系;其次,要研究不同类型剩余油的动用策略,整合并系统优化各项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将剩余油吃干榨尽;再次,从油藏经济管理的理念出发,不断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力求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 在开发实践中,各油田都致力于将上述举措做精做细,做到极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能在理论和技术方法上实现质的突破,现有工作再怎么做精做细、整合优化,都很难保证效果的可持续性。因此,老油田要真正地、持续地挖潜,关键还在创新。必须建立有利于创新研究和应用的组织管理机制,推动基础理论有大突破、技术方法有大飞跃。 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力推动老油田“二次开发”,在“重构地下认识体系”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高含水老油田剩余油高度分散,开发矛盾从宏观到微观、从浅到深贯穿整个注采流程。如果仍按传统调驱理念采取各种调整措施,某种程度上无异于“盲驱”。针对这一问题,勘探开发研究院研发团队创新提出“动态同步调驱”技术理论和分类分级调驱方法,通过多剂多段塞和注入次序优化组合,使调与驱分工合作,使注入水直接作用于深部微观分散剩余油,大大提高驱油效率。同时,配套研发了一系列新型调驱材料,比如高强缓膨颗粒、柔性微凝胶SMG等,在耐温、耐盐和深部运移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截至目前,采用这套新理论、新方法,多个二次开发深部调驱试验都获得了显著效果。 老油田挖潜不仅要将常规举措做到位,而且要大力寻求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突破性创新,开辟挖潜新路,推动老油田持续效益开发再上新台阶。 延伸阅读 青海油田采油一厂自1983 年建厂以来,先后经历了勘探突破技术储备、规模上产突破百万吨、油水并重持续稳产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勘探突破技术储备。从1977年发现尕斯库勒油田到1983年正式组建采油厂,青海油田从勘探、地质、钻井、开采、地面配套等方面经历了6年的技术储备期。通过技术引进、吸收创新,形成了尕斯库勒油田当时较为完善的开发技术体系。 第二阶段:规模上产突破百万吨。从1991年青海油田采油一厂原油年产量首次达到100万吨,到最高年产量突破150万吨,连续十几年的稳产和高产期,得益于从开发油藏到经营油藏观念的转变。 经营油藏,即精细油藏管理,是老油田发现新储量、提高开发质量、降低开采成本和持续稳产的重要手段。采油一厂紧跟油藏变化,打破传统定式,从重生产管理向重油藏管理转变,从开发油藏向经营油藏转变,从重生产指标向重经济技术指标转变。 第三阶段:油水并重持续稳产。2008年以来,采油一厂实施老油田水驱开发、注水稳油的“二次开发”工程,把握油藏开发规律,重构地下认识体系,重建注采井网结构,重组地面工艺流程,全力推进精细注水管理,通过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大幅提高油田采收率。 |
亚欧能源网 广告热线:010-61224401 传真 010- 61224401
客服QQ:924467170 Email: mxzh2008@163.com Copyright
2005-2011 aeene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欧能源网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 京ICP备12037512
本站网络实名:亚欧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