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油报 发布时间:2014-04-18 09:09:34
4月4日,东方物探辽河物探处2147队在雷家—高升地区7.44万炮三维勘探任务圆满通过甲方验收,资料合格率达到100%。作为股份公司在东部探区开展的重大攻关工程,这个项目的成功坚定了辽河油田由精细三维向目标采集转型、由常规油气资源向致密岩性油气资源转型的信心。 经过40余年的勘探开发,辽河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阶段,产量自然递减在所难免。与此同时,勘探晚期的辽河油田探明率高达62.4%,且剩余油气藏复杂隐蔽,勘探难度日益增加。 面对一个老油田,作为辽河油田勘探发现的主力队伍——辽河物探如何才能擦亮地质发现的眼睛,更好地服务于辽河油田的增储上产? 转变勘探理念:不仅要“精益求精”,更要寻求突破 作为渤海湾东部老油田的代表,早在1986年,辽河物探就尝试用三维视角“扫描”地宫。2001年,辽河物探又率先采用精细三维地震技术重新认识老探区。而今,辽河物探再次站到了发展的分水岭,如何才能找到新的勘探市场? 为此,辽河物探召集多名东方物探、辽河油田的专家集体“会诊”,决定从单纯依靠内部坳陷变为“以内部坳陷为主,拓展新区新领域”的发展攻略。 外围地区一直是困扰辽河物探人的难题。2010年,东方物探和辽河油田公司再次迎难而上,运用高密度三维勘探技术重新认识外围地区,并在包32区块取得重大突破。面对这一喜人成果,辽河物探总工程师刘兵冷静分析:“外围地区攻关的成功重塑了对外围物探工作的认识,但要想大规模开发仍需要时间和勘探理念的转变。” 同样得益于勘探理念转变的还有内部坳陷。但随着勘探开发年限的增加,传统的精细三维勘探已不适用。基于此,2013年年末,辽河物探在东部地区实施大规模目标采集工程,利用精益求精的勘探思维挖掘老区潜力。 创新技术体系:不仅要攻克当前难题,更要着眼未来发展 今年2月开工的茨榆坨-青龙台项目是辽河物探首个大规模采用单点数字检波器的项目,数据接收量从以前的4000道左右提高到了1.1万道,分辨率提高了近20赫兹。 站在目标勘探的新起点,物探新技术带动企业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辽河物探研究所所长于建华说:“技术创新不仅要看眼前,还要着眼未来。目前,辽河物探的技术瓶颈是如何通过精细勘探解决地质难题,未来的技术难点是如何推动地震技术向开发转移。” 为提高勘探精度,辽河物探在东方物探“两宽一高”技术思路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了精细地震采集技术等特色技术系列。2013年,辽河物探更是提出依靠单点高密度采集和大型障碍区施工技术提高勘探精度的技术开发方案,如今已经在茨榆坨-青龙台地区和雷家-高升地区成功应用。 技术储备决定了企业发展的“耐力”。为此,东方物探每年投入科技经费近1000万元。2009年,辽河物探更是在曙一区开展了国内首块陆上时移地震先导试验,为地震技术向开发转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储备。 破解效益难题:不仅要提高资料品质,更要让储层释放最大价值 效益是诸多油田开发中后期面临的重要难题,辽河油田也不例外。剩余资源投入产出比降低,但各种原材料、人员成本在刚性上涨。如何由规模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转型成为油田单位和物探单位共同面临的挑战。对此,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召开的渤海湾盆地物探技术研讨会为辽河物探指明了方向。 辽河物探结合东方物探采集、解释、处理一体化的成功经验,从设计阶段就提前为资料处理和解释阶段考虑。在实施过程中,东方物探研究院的解释、处理人员更是提前介入到采集阶段,驻守施工现场实时调整采集方案。 “采集、解释、处理一体化作业,将过去的流水线式作业模式转为如今的一体化作业模式,从各司其职变为回溯追究模式。从源头上确保了地震资料品质,缩短了施工周期,节省了施工成本。”驻扎在2147队现场的东方物探装备服务处王庆顺介绍。 然而,在勘探院资源规划所党支部书记杨涛看来,效益勘探应从勘探和开发一体化考虑,勘探单位应提升勘探精度,油田单位和工程技术单位则提高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水平,加快钻井提速等配套新技术研发。只有通过一体化联动释放储层最大价值,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
亚欧能源网 广告热线:010-61224401 传真 010- 61224401
客服QQ:924467170 Email: mxzh2008@163.com Copyright
2005-2011 aeene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欧能源网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 京ICP备12037512
本站网络实名:亚欧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