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11 08:17:15
● 从理论上讲,企业文化是“企业”这样一个社会合作共同体特有的价值系统和行为特征。所以,企业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归结点只能是“企业”,而不是其他。 ● 企业文化的生成源于企业员工的认同。企业文化的生命力源于这个企业全体员工持续不断地认同、传承。 ● 利之所在,情之所系,让企业文化回归“企业本位”,自然“内增凝聚力,外生竞争力”。 “企业文化”的概念和“人性化管理”理念引入我国至今已近20年。其间,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大胆的创新,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利益体群体复杂化,个人价值观多元化,以及员工身份转换等变化,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走到了两难境地:一方面,企业文化逐渐脱离市场发展轨道,与时代也脱节,或者被行政指令、政治口号所取代;另一方面企业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对日见远去虚化的企业文化的认同感逐步弱化。这就使得原来已有的企业文化传统受到侵害,而“主流意识”解构或取代企业文化的企图也迟迟得不到回应——国企文化建设如何“创新”,就成了一个从实践到理论都必须进行理性反思的迫切问题。 从理论上讲,企业文化是“企业”这样一个社会合作共同体特有的价值系统和行为特征。所以,企业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归结点只能是“企业”,而不是其他。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企业既不是非营利的慈善机构,又不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国家管理机构。企业是从事盈利性生产或服务的社会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组织,企业组建和存在的理由、基本功能和社会价值,就是盈利。盈利是企业的本质规定。每一个进入企业的人都带有明确的经济利益目的和精神归属指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盈利不仅是企业社会职能分工的根据,而且是企业伦理、企业文化得以生成的基础。 即使从许多人惯用的政治话语系统来看,企业合法、有效地经营,向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向国家缴纳理性的税金,向股东分配合理的红利,向员工承诺责权利统一的保证,向全社会展示真善美的精神追求。这才是它最大的“责任”。舍此之外的文化高调,都可能使企业失去本真。试想,如果一个国家的实体经济都变成亏损、负债的“文化道德高地”,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组织结构的角度看,企业是由员工和管理者组成的盈利性经济组织。从一线员工到中、高层管理者,都有各自的利益所求。或者说,不断地实现和提升自己的利益所求,才是他们愿意为企业的兴旺发达努力奋斗的基本原因。 特别是当“公平正义”、“以人为本”成为当今中国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之后,企业员工的生命意识、财产意识、利益分享意识逐步强化。 法律意义上的公正性才能保证道德意义上的普适性。权利与义务的同一性原则表明,充分享受了权利才能自觉履行义务,只要求履行义务而没有享受权利保证的制度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合理的。 企业文化的生成源于企业员工的认同。企业文化的生命力源于这个企业全体员工持续不断地认同、传承;而认同源于有效、有益、有情,传承依赖于这个文化内涵的稳定。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把“企业文化”还给企业,让企业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利益实体,让企业文化凝聚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利之所在,情之所系,自然“内增凝聚力,外生竞争力”。 (作者:饶恒久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稿件来源:石油报) 亚欧能源网 投稿QQ:2367677326 |
亚欧能源网 广告热线:010-61224401 传真 010- 61224401
客服QQ:924467170 Email: mxzh2008@163.com Copyright
2005-2011 aeene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欧能源网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 京ICP备12037512
本站网络实名:亚欧能源网